【拿来主义的第二段赏析】一、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于1934年发表的一篇杂文,旨在批判当时中国社会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与不加选择的接受。文章第二段是全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在第二段中,鲁迅首先指出“送去主义”是一种虚伪的自大表现,即对外国文化采取一种“送出去”的态度,实际上是为了掩饰自身的贫乏与落后。接着,他批评“送来主义”,认为这是帝国主义以文化为工具进行侵略的表现,表面上是“送来”,实则是“强加”。通过这两种错误的态度,鲁迅引出了“拿来主义”的核心思想——即要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既不能盲目排斥,也不能全盘接受,而应“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这一段语言犀利、逻辑严密,既有对现实的深刻批判,也体现了作者冷静理性的思考方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思想深度。
二、表格展示
内容分类 | 具体内容 |
文章出处 | 鲁迅《拿来主义》 |
段落位置 | 第二段 |
主要观点 | 批判“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
“送去主义”含义 | 对外输出文化,实则显示自身空虚与落后 |
“送来主义”含义 | 帝国主义以文化侵略的方式强行输入,本质是殖民行为 |
“拿来主义”定义 | 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强调自主判断与理性选择 |
语言风格 | 犀利、讽刺、逻辑清晰,富有批判性 |
写作目的 | 反思文化自卑心理,倡导理性对待外来文化 |
现实意义 | 对当代文化交流与文化自信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
如需进一步分析其他段落或扩展内容,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