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颂佛子行原文】《三十七颂佛子行》是藏传佛教中一部重要的修行指导经典,出自印度大成就者阿底峡尊者(Atisha)所著的《菩提道灯论》。该颂文以简洁有力的语言,系统地阐述了修习菩萨道的次第与内容,涵盖了发心、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法门,是修行者日常实践的重要参考。
一、
《三十七颂佛子行》共三十七个偈颂,内容涵盖从初发心到最终成佛的整个修行过程。每颂都蕴含深刻的佛法哲理,强调慈悲与智慧并重,注重内在心性的调伏与外在行为的规范。
全篇结构清晰,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发心与皈依:强调修行的根本在于发起菩提心,并以三宝为依归。
2. 持戒与断恶:指出持戒是修行的基础,应远离一切恶行。
3. 修善与积资:鼓励积累福德资粮,广修善业。
4. 忍辱与精进:教导面对逆境时应保持耐心与毅力。
5. 禅定与智慧:强调通过禅修培养专注力,进而开发智慧。
6. 回向与愿力:最后将一切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成就无上正觉。
二、三十七颂佛子行原文摘要表
颂号 | 内容概要 | 核心教义 |
1 | 发心为利他,求菩提 | 菩提心为修行之根本 |
2 | 一切众生皆具佛性 | 众生本具佛性,应生恭敬 |
3 | 不贪世间名利 | 修行者应舍弃世俗欲望 |
4 | 精进修持不懒惰 | 精进为成佛之关键 |
5 | 勿毁他人之功德 | 不应嫉妒或诽谤他人 |
6 | 心常安住于善法 | 修行者应时刻保持善念 |
7 | 恶业虽小亦当避 | 小恶亦不可轻视 |
8 | 安忍一切苦与辱 | 忍辱是修行的重要品质 |
9 | 勿因小事而嗔怒 | 嗔心易损功德 |
10 | 诸法皆空,不应执着 | 一切现象皆无自性 |
11 | 修慈心如母爱 | 慈悲心是菩萨行的核心 |
12 | 修悲心如救子 | 对众生苦难生起深切关怀 |
13 | 愿一切众生离苦 | 回向一切众生得解脱 |
14 | 不执己身而修善 | 应以利他为出发点 |
15 | 一切善业皆回向 | 回向为积累资粮之法 |
16 | 持戒为修行基础 | 戒律是成佛的前提 |
17 | 不杀生,不偷盗 | 具体戒律的实践 |
18 | 不妄语、不两舌 | 语言清净的重要性 |
19 | 不邪淫、不贪欲 | 控制欲望,清净身心 |
20 | 不嗔、不痴 | 修心的关键 |
21 | 修禅定以调心 | 禅修有助于专注与安定 |
22 | 观照内心,知其无常 | 无常观是智慧的起点 |
23 | 修空性见 | 破除对实有的执着 |
24 | 修四圣谛 | 了解苦、集、灭、道 |
25 | 修十二缘起 | 明白因果流转之理 |
26 | 修六度 |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
27 | 修四正勤 | 勤修善法,断除恶业 |
28 | 修四如意足 | 力量与信心的培养 |
29 | 修七觉支 | 七种觉悟之道 |
30 | 修八正道 | 正确的修行方法 |
31 | 修三学 | 戒、定、慧三学 |
32 | 修三乘 | 三乘教法的实践 |
33 | 修三宝 | 皈依三宝,坚定信仰 |
34 | 修三学处 | 三学的具体实践 |
35 | 修三无漏 | 无贪、无嗔、无痴 |
36 | 修三解脱 | 解脱烦恼,证得涅槃 |
37 | 回向一切众生 | 最终目标为利益一切有情 |
三、结语
《三十七颂佛子行》虽篇幅不长,但内容深邃,涵盖佛教修行的各个方面。对于初学者而言,它是入门的指南;对于修行者而言,则是不断精进的依据。通过诵读与实践,能帮助我们逐步走上菩提大道,最终成就无上正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