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家纾难”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毁掉自己的家产,以解救国家或集体的危难”。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为了大局、国家或正义事业,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甚至倾尽所有,表现出极高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一、成语出处
“毁家纾难”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毁家纾难,不避艰险。”后来在《三国志》《晋书》等史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例如,《晋书·王导传》中提到:“毁家纾难,义烈之士也。”这些典故都说明了这个成语的出处与使用背景。
二、成语含义
“毁家”指的是放弃自己的财产、家庭,甚至可能失去一切;“纾难”则是指缓解困难、解决危机。合起来,“毁家纾难”就是指一个人为了帮助他人或国家渡过难关,不惜牺牲自己的家庭利益,甚至倾家荡产。
这个成语强调的是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具有强烈的道德色彩和历史意义。
三、成语用法
“毁家纾难”多用于书面语,常出现在历史文章、人物传记或评论性文字中。比如:
- 在抗日战争期间,许多爱国人士毁家纾难,支援前线。
- 他为了支持公益事业,毁家纾难,令人敬佩。
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在日常口语中滥用,以免显得过于正式或夸张。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舍己为人、大公无私、鞠躬尽瘁
- 反义词: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斤斤计较
五、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毁家纾难”虽然不再常见,但其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无论是企业家在关键时刻投资公益,还是普通人为了社会正义挺身而出,都是“毁家纾难”精神的现代体现。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重大责任或挑战时,不应只考虑个人得失,而应有更高的格局和担当。
结语:
“毁家纾难”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代表着一种超越个人利益、为集体或国家做出巨大牺牲的高尚品质。在今天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