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里阳秋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皮里阳秋”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表面上不发表意见,内心却有明确的是非判断。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于描述那些看似沉默、实则心知肚明的人。
一、意思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皮里阳秋 |
拼音 | pí lǐ yáng qiū |
释义 | 表面上不发表意见,但内心有明确的判断和看法,尤其指对是非善恶有清楚的认识。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含蓄、有主见、不轻易表态,但心中有数。 |
近义词 | 心中有数、不动声色、暗藏锋芒 |
反义词 | 善恶不分、直言不讳、表里如一 |
二、出处说明
“皮里阳秋”最早出自《晋书·王导传》。原文为:
> “导性宽厚,每以清静为政,时人比之管仲,然其才略不及也。世称‘皮里阳秋’,谓其外无褒贬,内有爱憎。”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王导为人宽厚,处理政务清静无为,虽然被世人比作管仲,但才能稍逊一筹。人们称他为“皮里阳秋”,意思是表面上看不出他对人的褒贬,但实际上内心是有爱憎分明的。
三、延伸理解
“皮里阳秋”不仅用于评价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也可以用来形容一种处事态度。它强调的是“藏而不露”的智慧,是一种成熟、稳重的表现。在职场、人际交往中,这种态度往往能让人显得更有分寸和城府。
四、使用示例
1. 他虽不说话,但眼神中流露出对这件事的不满,真是“皮里阳秋”。
2. 领导对下属的态度总是“皮里阳秋”,表面上不批评,实际上心里有数。
五、结语
“皮里阳秋”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藏而不露”的处世智慧。了解它的含义与出处,有助于我们在日常交流中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一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