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恺悌词语解释】“恺悌”是一个较为文雅的词语,常用于古代文学或现代诗词中,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性格温和、待人宽厚、心地善良,具有仁爱之心。在现代语境中,“恺悌”虽然不常见,但在某些正式场合或文学作品中仍被使用,以表达对某人品德的赞美。
以下是对“恺悌”一词的详细解释与总结:
一、词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恺悌 |
拼音 | kǎi tì |
含义 | 温和、善良、仁爱、宽厚;多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或品德。 |
出处 | 《诗经·大雅·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匪我言耄,尔言莫违。靡哲不愚,庶人之愚也,亦各有知。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谓尔迁于王室,或为君子,或为小人。恺悌君子,无欲无求。”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尤其是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文章中。 |
近义词 | 仁慈、宽厚、温良、和善 |
反义词 | 刻薄、暴戾、凶恶、冷漠 |
二、词语背景与文化意义
“恺悌”一词源自《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对理想人格的一种描述。在儒家思想中,君子应具备“仁、义、礼、智、信”的品质,而“恺悌”正是其中“仁”与“和”的体现。因此,这个词不仅是一种性格描述,更承载着传统文化中对道德修养的追求。
在现代汉语中,“恺悌”虽不如“仁慈”“善良”等词常用,但在一些文艺作品、学术论文或正式文书中,仍可看到它的身影,以增强语言的文化底蕴与美感。
三、使用示例
1. 古文示例:
“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出自《诗经》,意为“温和仁爱的君子,就像百姓的父母一样”。
2. 现代应用:
在一篇描写古代士大夫的文章中写道:“他为人恺悌,待人宽厚,深受乡里敬重。”
四、总结
“恺悌”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词语,主要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温和、仁爱、宽厚。它源于古代经典,承载了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期待。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不常使用,但在文学、历史或正式语境中,仍具有独特的价值和美感。
通过了解“恺悌”的含义与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文中的情感表达,也能在写作中提升语言的表现力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