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碙砂意思和来源是什么】“碙砂”是一个较为少见的词汇,常见于古代文献或中医药典中。它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因此很多人对其含义和来源并不熟悉。以下是对“碙砂”的详细解释,包括其含义、来源及相关资料。
一、
“碙砂”是古代对一种矿物的称呼,主要指天然存在的硫化物类矿物,尤其是含有砷的化合物。在古代,它被用作药材或炼丹材料,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需谨慎。其来源多为自然矿床,主要分布在中国及周边地区。由于现代医学的发展,“碙砂”已较少用于临床,但在传统中医中仍有提及。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中文名称 | 碙砂 |
拼音 | nà shā |
英文名称 | Nasa (古代称法) / Realgar (现代化学名) |
化学成分 | 主要成分为硫化砷(As₂S₂) |
物理性质 | 呈红色或橙红色晶体,质脆,易碎,有光泽 |
来源 | 天然矿物,多产自中国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
用途 | 古代用于药用、炼丹、制作颜料等 |
药用价值 | 具有解毒、杀虫、攻毒等作用,但有毒性 |
使用注意 | 需严格控制剂量,不可长期服用,孕妇禁用 |
现代应用 | 已较少用于临床,多见于中药古籍或传统配方中 |
相关文献 | 《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药典籍中均有记载 |
三、补充说明
“碙砂”在古代常与“砒霜”混淆,但两者成分不同。砒霜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砷(As₂O₃),而“碙砂”则为硫化砷。尽管二者均含砷元素,但毒性表现和用途有所不同。
在现代医学中,由于其毒性较强,已被更安全的药物所取代。然而,在研究古代医药史或了解传统方剂时,“碙砂”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术语。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在古代医书中的具体应用,可参考《本草纲目》等相关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