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之即去的上一句是什么】“挥之即去”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描述某些事物或人一旦被驱赶或拒绝,就会立刻离开,不留痕迹。然而,很多人在使用这个成语时并不清楚它的出处和完整表达。本文将对“挥之即去”的来源进行总结,并列出其上一句的内容。
一、
“挥之即去”出自《战国策·齐策四》,原文为:“孟尝君曰:‘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日而视之,曰:‘吾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遂辞而去,曰:‘君不见夫鸡乎?其鸣也,闻于百里;其死也,弃于沟壑。今君之门,食客三千,而无一人能言者。’孟尝君曰:‘此非吾所及也。’于是,遣之,曰:‘去之,莫复来。’冯谖曰:‘诺。’遂辞而去,曰:‘君不见夫犬乎?其吠也,惊于邻里;其死也,弃于沟壑。今君之门,食客三千,而无一人能言者。’孟尝君曰:‘此非吾所及也。’于是,遣之,曰:‘去之,莫复来。’”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提炼出一句与“挥之即去”密切相关的句子:“去之,莫复来”。这句话是孟尝君对冯谖说的,意思是让他离开,不要再回来。这正是“挥之即去”的前一句。
二、表格展示
成语/短语 | 出处 | 上一句 | 解释说明 |
挥之即去 | 《战国策·齐策四》 | 去之,莫复来 | 表示某人或某物被驱逐后立即离开,不留痕迹。 |
去之,莫复来 | 《战国策·齐策四》 | —— | 孟尝君命令冯谖离开,不再回来。 |
三、结语
“挥之即去”虽常见于日常用语,但其背后的历史典故却鲜为人知。了解它的出处和上一句,不仅有助于更准确地使用这一成语,也能加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通过本文的整理,希望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这一语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