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头息合法吗】“砍头息”是民间借贷中常见的术语,指的是借款人从贷款人处获得的借款金额中,提前扣除利息后,实际到手的金额少于合同约定的借款总额。例如,借款10万元,约定月利率为2%,那么贷款人可能会先扣除一个月的利息2000元,借款人实际只拿到9.8万元。
这种做法在法律上是否合法?下面将从法律定义、相关法规、司法实践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
一、法律定义
“砍头息”并非正式法律术语,但在实践中常被用来描述借款人预先支付利息的行为。其本质是贷款人在发放贷款时,从本金中扣除部分利息,导致借款人实际取得的资金少于合同约定的金额。
二、相关法律规定
根据中国现行法律法规,对“砍头息”的合法性有如下规定:
法律依据 | 内容摘要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条 | 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如果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的,应当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七条 | 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载明的借款金额,一般认定为本金。但若出借人主张以“砍头息”方式扣除利息的,法院应结合交易习惯、资金流向等因素综合判断。 |
三、司法实践与法院观点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普遍认为“砍头息”属于变相高利贷行为,违反了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因此,法院通常会依据《民法典》第六百七十条规定,认定“砍头息”无效,并按实际借款金额计算利息。
例如:
- 若借款合同约定借款10万元,但实际只给了9.8万元,法院可能认定本金为9.8万元,并据此计算利息。
- 若借款人已经支付了“砍头息”,法院也可能支持其要求返还已支付利息的请求。
四、结论
项目 | 结论 |
砍头息是否合法 | 不合法 |
法律依据 |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条 |
实际借款金额如何计算 | 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为准 |
利息计算方式 | 按实际借款金额计算 |
司法态度 | 明确反对“砍头息”,支持借款人维权 |
五、建议
对于借款人而言,遇到“砍头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保留证据:如转账记录、聊天记录、合同等,证明实际到账金额。
2. 拒绝支付:若对方要求支付“砍头息”,可明确表示拒绝。
3. 及时维权:如有争议,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总之,“砍头息”虽在民间借贷中较为常见,但从法律层面看并不合法。借款人应提高警惕,避免因“砍头息”而遭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