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门是什么意思】“夔门”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尤其在地理、文学和神话中常被提及。它不仅是一个地名,也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以下是关于“夔门”的详细解释。
一、
“夔门”一词最早出现在《山海经》等古代文献中,原指传说中的一种怪兽——夔(kuí),形状如牛,独足,能发出雷鸣般的叫声。后来,“夔门”逐渐演变为一种象征性的名称,用于形容险峻的山口或峡谷,尤其是长江三峡中的“瞿塘峡”,因其地形险要,被称为“夔门”。
在文学作品中,“夔门”常用来象征险境、孤高、神秘或英雄气概。例如唐代诗人杜甫曾写诗提到“夔门”,以表达对自然奇观的赞美与敬畏。
此外,“夔门”在现代也被用作地名,如重庆奉节的“夔门景区”,是著名的旅游景点。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含义 | 原指传说中的一种怪兽“夔”,后引申为险峻的山口或峡谷 |
出处 | 《山海经》等古代文献 |
地理意义 | 指长江三峡中的瞿塘峡,因地形险要被称为“夔门” |
文化象征 | 险境、孤高、神秘、英雄气概 |
现代应用 | 重庆奉节的“夔门景区”是著名旅游景点 |
文学引用 | 如杜甫诗句中提及“夔门”,表达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
三、结语
“夔门”不仅是地理上的一个标志,更是中华文化中一个充满象征意味的词汇。它从神话走向现实,从文学走向旅游,承载了千百年来人们对自然、历史与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情感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