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问我答 >

渔樵问答原文及译文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渔樵问答原文及译文,时间来不及了,求直接说重点!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6-30 04:49:59

《渔樵问答》是一篇具有浓厚哲学意味的古代散文,常被归为道家或儒家思想的代表之作。它通过“渔”与“樵”两位人物之间的对话,探讨人生、自然、历史与命运等深刻主题,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被誉为古代智慧的结晶。

一、原文

渔曰:

“吾尝钓于江滨,见鱼之游也,或沉或浮,或聚或散,未有定所。吾问其故,鱼不言。然吾观其形,知其性;察其动,知其志。夫鱼者,水之子也,无心而自得,无欲而自安。岂非天地之间,万物皆有其道乎?”

樵曰:

“吾采薪于山林,见木之生也,或高或低,或直或曲,各得其所。吾问其故,木不言。然吾观其根,知其力;察其枝,知其势。夫木者,土之子也,无求而自成,无争而自立。岂非天地之间,万类皆有其理乎?”

渔曰:

“然则人何以异于鱼木?吾见世人逐利如鱼之逐食,奔走如木之趋风,终日劳碌而不息,心神疲惫而无所得。此岂非失其本心,忘其真性?”

樵曰:

“诚哉斯言!人之所以苦,不在外物之多寡,而在内志之迷乱。若能返观内省,顺其自然,不逐名利,不贪荣华,岂非逍遥之境?”

渔曰:

“然则吾愿与君共守此道,不问功名,不计得失,唯求心安。”

樵曰:

“善哉!愿我二人,常怀此志,共度清闲岁月。”

二、译文

渔夫说:

“我曾在江边垂钓,看到鱼儿在水中游动,有时沉入水底,有时浮出水面,时而聚集,时而分散,没有固定的去向。我询问它们为何如此,但鱼儿不会说话。然而,我观察它们的形态,便知道它们的天性;观察它们的行动,便明白它们的心志。鱼儿是水的孩子,没有心思却能自在,没有欲望却能安宁。这难道不是天地之间,万物都有自己的道理吗?”

樵夫回答:

“我在山林中砍柴,看见树木生长,有的高大,有的矮小,有的笔直,有的弯曲,各有自己的位置。我问它们为何如此,但树木也不会说话。然而,我观察它们的根,就知道它们的力量;观察它们的枝条,就知道它们的趋势。树木是土地的孩子,不追求也能成长,不争斗也能站立。这难道不是天地之间,万物都有各自的规律吗?”

渔夫说:

“那么人又和鱼、树有什么不同呢?我看世人追逐利益就像鱼儿追逐食物一样,奔波劳碌像树木随风摇摆,一天到晚忙碌不停,内心疲惫却毫无收获。这难道不是失去了本心,忘记了真正的自我吗?”

樵夫说:

“确实如此!人之所以痛苦,并不在于外在的得失多少,而在于内心的迷茫和混乱。如果能够回过头来反省自己,顺应自然,不追逐名利,不贪图荣华,那岂不是一种自由自在的境界?”

渔夫说:

“那么我愿意和你一起坚持这样的道路,不问功名,不计较得失,只求内心安宁。”

樵夫说:

“好啊!希望我们二人,始终怀有这种信念,共同度过宁静安详的岁月。”

三、结语

《渔樵问答》虽短,却蕴含深意。它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和谐之美,更揭示了人生的真谛——顺应自然、返璞归真、淡泊名利。在当今这个快节奏、充满竞争的社会中,这篇文章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愿我们都能在喧嚣中寻得一份内心的平静,如渔樵一般,悠然自得,活出真实的自己。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