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薨逝汉语大词典】“薨逝”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词语,常用于古代对贵族、官员或皇室成员去世的描述。在现代汉语中,“薨逝”虽不再常用,但其文化内涵和语言价值依然值得探讨。本文将从词义、用法、历史演变等方面进行总结,并结合《汉语大词典》中的释义,提供一份清晰的参考表格。
一、词义总结
“薨逝”是“薨”与“逝”的合用,表示死亡之意,尤指地位较高者的去世。其中:
- 薨(hōng):原指古代诸侯或高级官员的死,后也泛指贵族、官员的去世。
- 逝(shì):本义为“死亡”,引申为“消逝”、“离去”。
两者结合后,“薨逝”多用于正式场合,如史书、碑文、诏书等文献中,带有庄重、正式的色彩。
二、使用场景与语境
使用场景 | 说明 |
古代史书 | 如《史记》《资治通鉴》中常见用于记载帝王、大臣之死。 |
碑文墓志 | 用于刻写逝者生平,体现身份地位。 |
文学作品 | 诗词、小说中偶见,多用于营造古风氛围。 |
正式公文 | 在某些传统礼仪或官方文件中使用。 |
三、《汉语大词典》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薨逝”的解释如下:
- 词目:薨逝
- 拼音:hōng shì
- 释义:古代称诸侯或高级官吏之死。亦泛指人死亡。
- 出处:见于《左传》《汉书》等古籍。
- 例句:
- “太傅薨逝,朝廷震悼。”
- “王侯薨逝,皆有谥号。”
四、现代使用情况
尽管“薨逝”在现代日常口语中已较少使用,但在以下领域仍有一定应用:
- 学术研究:历史、文学、语言学等领域研究时引用。
- 影视作品:古装剧、历史剧中的台词,增强时代感。
- 书法与艺术:在书法作品、匾额中偶尔出现,体现文化底蕴。
五、总结
“薨逝”作为古代汉语中的专用词汇,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身份象征。虽然在现代生活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在特定语境下仍具有重要的语言价值和文化意义。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词目 | 薨逝 |
拼音 | hōng shì |
词义 | 古代称诸侯或高官之死,亦泛指人死 |
出处 | 《左传》《汉书》等古籍 |
用法 | 史书、碑文、文学作品、正式公文中使用 |
现代使用 | 较少,主要用于学术、文学、艺术领域 |
释义来源 | 《汉语大词典》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薨逝”虽非现代常用词,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价值不容忽视。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这一词汇,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