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棺定论出处于哪里】“盖棺定论”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思是人死后才能对其一生做出最终的评价。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的评价需要等到事情结束后才能得出结论。那么,“盖棺定论”究竟出自哪里?下面将从出处、含义、用法及常见误用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出处
“盖棺定论”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中的一段话:
> “夫贤者之相知,非一日之功;而人之相知,亦非一时之得。故君子不以一时之善,而忘其终身之恶;不以一时之恶,而掩其终身之善。若欲求其真伪,当观其始终;若欲定其是非,当待其盖棺。”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善恶不能仅凭一时的表现来判断,应该看他一生的行为和结果。只有在“盖棺”之后,才能对他的一生作出最终的评价。
因此,“盖棺定论”最早来源于此,后来被广泛引用并成为固定成语。
二、含义与用法
项目 | 内容 |
含义 | 指人在去世之后,才能对其一生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 |
用法 | 多用于评价历史人物、政治人物或有争议的人物,强调需等待时间验证。 |
语境 | 常用于正式场合、学术讨论或媒体评论中。 |
近义词 | 盖棺论定、死后评说、功过分明 |
反义词 | 早有定论、先入为主、片面评价 |
三、常见误用
1. 误用为“尚未盖棺,已定论”
有些人会错误地使用“盖棺定论”来形容尚未结束的事情已经下结论,这是不符合原意的。
2. 误用于负面评价
有时人们会用“盖棺定论”来批评他人,认为对方“死有余辜”,这其实是对成语的曲解。
3. 误用为“终将定论”
“盖棺定论”强调的是“死后”的结果,而非“将来”的结果,因此不能随意替换为“终将定论”。
四、总结
“盖棺定论”这一成语源自《后汉书》,强调对人的评价应基于其一生的表现,而非一时一事。它在现代多用于历史、政治或社会评论中,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权威性。使用时应注意其本义,避免误用。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盖棺定论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含义 | 人死后才能对其一生作出最终评价 |
用法 | 用于评价历史人物、政治人物等 |
常见误用 | 误用为“尚未盖棺已定论”、“终将定论”等 |
正确使用建议 | 强调“死后”的最终评价,不可提前下结论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盖棺定论”不仅是语言表达的一部分,更是一种理性思考的方式。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的人和事时,应保持耐心和客观,尊重事实与时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