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末凉风历史典故】“天末凉风”这一词语,源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天末怀李白》一诗。全诗为:
>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此诗是杜甫在流寓四川时,怀念被贬谪的友人李白所作。诗中“凉风起天末”一句,描绘的是秋日边远之地的凉风,象征着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与关切。
“天末凉风”作为典故,常用来表达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也隐含一种孤寂、飘零之感。它不仅具有文学美感,还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典故来源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杜甫《天末怀李白》 |
原文 |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
作者 | 杜甫(唐代) |
创作背景 | 杜甫流寓四川时,怀念被贬的李白 |
二、含义解析
词语 | 含义 |
天末 | 指极远的地方,常用于形容边远或漂泊之地 |
凉风 | 秋风,象征萧瑟、凄清、思乡、离别之情 |
典故意义 | 表达对远方亲朋的思念,带有孤寂、忧愁的情感色彩 |
三、后世运用
时期 | 例子 | 用途 |
宋代 | 苏轼、黄庭坚等文人常用“天末凉风”抒发情感 | 表达对友人、故乡的思念 |
明清 | 文学作品中常见引用 | 增强意境,渲染情感 |
现代 | 在诗词、散文中仍被使用 | 保留古典韵味,增强文化底蕴 |
四、文化影响
“天末凉风”不仅是一个诗句中的意象,更成为中华文化中表达离愁别绪的重要符号。它体现了古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以及对人生际遇的深刻感悟。通过这一典故,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那种“心系远方”的情怀,也更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情寄山水”的审美情趣。
总结:
“天末凉风”源于杜甫的《天末怀李白》,寓意深远,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友的思念和人生的孤寂感。其文化价值在于融合了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感,成为后世文学创作中常见的意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