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黍之交概括】“鸡黍之交”是中国古代一个关于友情与诚信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陈寔传》。这个故事讲述了两位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守信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中“信义为本”的思想。
一、故事概述
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叫范式的人,与张劭(字元伯)是好朋友。两人因志同道合而结为挚友。后来,范式因事需返回家乡,临别时对张劭说:“明年今日,我当来探望你。”张劭答应了,并约定在次年的这一天,备好鸡和黍米等候范式的到来。
第二年,到了约定的日子,张劭早早准备好了酒菜,等待范式的到来。然而,直到傍晚仍未见人影。张劭没有怀疑,仍然坚持等待。直到深夜,范式才风尘仆仆地赶来。原来他因路途遥远,途中遇到大雨,耽误了行程。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按时赶到,履行了自己的诺言。
张劭对此非常感动,二人再次畅谈,感情更加深厚。这件事被后人传为佳话,称为“鸡黍之交”。
二、核心意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故事出处 | 《后汉书·陈寔传》 |
主要人物 | 范式、张劭(元伯) |
核心主题 | 友情、诚信、守约 |
故事内容 | 范式与张劭约定来年相见,范式虽遇险阻仍如期而至 |
体现价值 | 重信义、讲承诺、珍惜友情 |
后世影响 | 成为“鸡黍之交”的典故,象征深厚友谊与诚信精神 |
三、现实启示
“鸡黍之交”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它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复杂,但真诚与信用仍然是维系关系的重要基石。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心中有信,行动有诺,便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
结语:
“鸡黍之交”是一段跨越时空的友情佳话,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不在于距离的远近,而在于心灵的契合与诺言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