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璧微瑕出处于哪里】“白璧微瑕”是一个常见的成语,用来形容事物虽然非常完美,但仍然存在一些小的缺点或瑕疵。这个成语常用于评价人、作品、计划等,表示在整体上是优秀的,但仍有改进空间。
那么,“白璧微瑕”这一成语究竟出自哪里?它最早来源于哪部古籍?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总结与分析。
一、成语出处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白璧微瑕 |
含义 | 比喻美好的事物中带有轻微的缺陷 |
出处 | 《汉书·霍光传》 |
原文出处 | “然其为人,虽有大功,而有微瑕。”(注:后世引申为“白璧微瑕”) |
后世引用 | 《资治通鉴》、《宋史》等文献中均有使用 |
用法 | 多用于赞美他人或事物时,指出其存在的小缺点 |
二、详细解析
“白璧微瑕”最早见于《汉书·霍光传》。原文中提到:“然其为人,虽有大功,而有微瑕。”这里的“微瑕”指的是微小的缺点或不足。后来人们将“白璧”与“微瑕”结合,形成“白璧微瑕”这一成语,用来形容像一块洁白无瑕的玉一样完美的事物中,却有一丝细微的瑕疵。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白璧微瑕”常被当作一个固定成语使用,但它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部经典文献的完整句子,而是后人根据类似表达方式提炼出来的。
三、常见误用与辨析
1. 误用情况:有人将“白璧微瑕”理解为“完全无瑕”,导致意思相反。
2. 正确用法:应强调“虽好但有小缺”,不能单独用于形容毫无瑕疵的事物。
3. 近义词:美中不足、瑕不掩瑜
4. 反义词:完美无缺、毫无瑕疵
四、结语
“白璧微瑕”虽非出自某一具体典籍的完整句式,但其含义源自古代对人物和事物的评价标准。它体现了古人对“完美”的追求与对“瑕疵”的包容,是一种既褒扬又委婉的表达方式。在现代汉语中,这一成语仍广泛应用于文学、评论、评价等领域,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语言美感。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的出处及用法,可参考《汉语成语词典》或《四库全书》中的相关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