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寒如此历史典故】“一寒如此”是一个出自古代典籍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遭遇困境时,处境极其艰难、贫苦至极。这个成语背后有着一段深刻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士人的命运与境遇。
一、成语出处与含义
“一寒如此”最早见于《史记·陈丞相世家》。原文为:“陈平曰:‘臣少贫,好读书,家贫无以自给,尝从人贷,一寒如此。’”意思是说,陈平年轻时家境贫寒,生活艰难,常常向别人借钱度日,处境十分困苦。
后世多用“一寒如此”来形容一个人贫穷到极点,或在困境中仍坚持操守、不改初心的精神状态。
二、历史背景与人物介绍
项目 | 内容 |
成语来源 | 《史记·陈丞相世家》 |
出处原文 | “臣少贫,好读书,家贫无以自给,尝从人贷,一寒如此。” |
人物 | 陈平(西汉开国功臣) |
历史时期 | 西汉初年 |
成语含义 | 形容处境极度贫困,或指人在困顿中仍保持节操 |
三、成语的演变与使用
“一寒如此”最初是陈平自述自己早年贫苦的经历,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被用来形容士人或有志之士在逆境中坚持理想、不屈不挠的精神。在后世文学作品中,这一成语常被引用,表达对清贫志士的敬佩之情。
例如,在《聊斋志异》中,也有类似的情节描写,借“一寒如此”来刻画人物的坚韧与清高。
四、现实意义与启示
“一寒如此”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告诉我们:
- 在逆境中坚持理想和信念,是成功的关键;
- 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希望;
- 真正的才华和品格,往往在困境中才能显现。
五、总结
“一寒如此”作为一则历史典故,不仅记录了陈平早年的艰苦经历,也传递出一种不屈不挠、安贫乐道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坚定前行。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一寒如此 |
出处 | 《史记·陈丞相世家》 |
含义 | 形容处境极度贫困或意志坚定 |
历史人物 | 陈平 |
精神内涵 | 坚持理想、不屈不挠 |
现实意义 | 鼓励人们在逆境中保持信念 |
通过了解“一寒如此”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则成语的深意,也能从中汲取力量,面对人生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