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是什么】《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公元227年(建兴五年)上呈给后主刘禅的一篇奏章,全称为《前出师表》。这是诸葛亮在准备北伐曹魏之前,向朝廷陈述自己出征的意图、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对后主的劝谏与期望。
这篇文章语言恳切、情感真挚,体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也展现了他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它不仅是古代文言文的典范之作,也是中华文化中忠诚与责任感的象征。
一、《出师表》简介总结
项目 | 内容 |
名称 | 《出师表》(又名《前出师表》) |
作者 | 诸葛亮 |
朝代 | 三国·蜀汉 |
时间 | 公元227年(建兴五年) |
背景 | 准备北伐曹魏,临行前向后主刘禅上奏 |
主旨 | 表达忠诚、陈述北伐必要性、劝诫后主 |
文体 | 奏章、散文 |
特点 | 情感真挚、语言恳切、结构严谨 |
二、《出师表》的主要内容概述
1. 回顾过往
诸葛亮首先回顾了自己受刘备三顾茅庐之恩,深感责任重大,决心效忠蜀汉。
2. 分析形势
他指出当前国家面临的内外压力,强调北伐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3. 提出建议
向后主刘禅提出治国建议,包括任用贤才、亲贤臣、远小人等。
4. 表达决心
表示自己将竭尽全力完成北伐大业,即使失败也无怨无悔。
5. 寄托希望
最后,他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结,表达了对国家和后主的深切期望。
三、《出师表》的历史意义
- 文学价值: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简练,是古代奏章中的经典之作。
- 思想价值:体现了儒家“忠君爱国”的思想,具有强烈的道德教化作用。
- 历史影响: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范文,也常被用于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
四、《出师表》的现实启示
1. 忠诚与担当:诸葛亮以身许国的精神值得现代人学习。
2. 责任意识:无论身处何职,都应有为国家、为集体负责的态度。
3. 沟通与劝谏:在职场或生活中,如何有效传达意见、赢得信任,也是一种智慧。
五、总结
《出师表》不仅是一篇政治文书,更是一部充满情感与智慧的经典作品。它跨越千年,依然能够打动人心,启发后人。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了解了诸葛亮的忠诚与抱负,也看到了古代士人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