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峨洋洋出处于哪里】“峨峨洋洋”这一成语,常用于形容气势宏大、意境深远的景象或情感。它不仅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也常被用来赞美自然景观或艺术创作。那么,“峨峨洋洋”究竟出自何处?下面将从出处、含义及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出处与来源
“峨峨洋洋”最早见于《楚辞·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虽然其中并未直接使用“峨峨洋洋”,但后人将其引申为对壮丽景象的描述,尤其在后世文人的诗词中,逐渐形成了固定的表达方式。
不过,更为明确地使用“峨峨洋洋”的出处是《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对《天子游猎赋》的引用,其中提到“峨峨乎其高也,洋洋乎其广也”,用来形容山川的雄伟和江河的浩荡。这被认为是“峨峨洋洋”作为成语正式出现的起点。
二、含义解析
词语 | 含义 |
峨峨 | 高大的样子,形容山岳或建筑等高耸挺拔 |
洋洋 | 广大的样子,多用于形容水势浩大或气势恢宏 |
因此,“峨峨洋洋”整体意为:高大雄伟、广阔无边,常用来形容自然景观的壮丽或文章、音乐等艺术作品的气势磅礴。
三、常见用法与语境
1. 描写自然风光
如:“峨峨洋洋的群山,云雾缭绕,令人心旷神怡。”
2. 形容文章气势
如:“他的文章峨峨洋洋,字里行间尽显豪迈气概。”
3. 用于艺术表现
如:“这首乐曲峨峨洋洋,仿佛让人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之间。”
四、相关成语与近义词
成语/词语 | 含义 |
巍巍峨峨 | 形容山高大雄伟 |
浩浩荡荡 | 形容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
烟波浩渺 | 形容水面辽阔、烟雾弥漫 |
五、总结
“峨峨洋洋”作为一个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成语,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史记》中的引用,后来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和自然描写中。它不仅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审美情趣和语言魅力。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引用《天子游猎赋》) |
含义 | 峨峨:高大;洋洋:广大,整体形容气势宏大、景象壮丽 |
用法 | 描写自然风光、文章气势、艺术表现等 |
近义词 | 巍巍峨峨、浩浩荡荡、烟波浩渺 |
文化意义 | 体现中华文化对自然与艺术的崇敬与赞美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峨峨洋洋”不仅是语言上的优美表达,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了解其出处与用法,有助于我们在阅读与写作中更准确地运用这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