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的百度百科】“熊猫的百度百科”是一个关于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百科式介绍,旨在全面展示这一珍稀物种的基本信息、生态特征、保护现状及文化意义。以下是对熊猫的总结性介绍,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关键信息。
一、
大熊猫,又称猫熊,是中国特有的哺乳动物,也是全球最受关注的濒危物种之一。它们主要分布在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栖息于海拔2000至3500米的竹林中。大熊猫以其黑白相间的毛色、圆润的体型和独特的“伪拇指”而闻名,这种特殊的解剖结构帮助它们更好地抓握竹子。
尽管大熊猫被归类为食肉目动物,但它们的饮食几乎完全依赖竹子,占其食物摄入量的99%。为了适应这种低营养的食物来源,大熊猫每天需要消耗大量的竹子,通常达到12到38公斤。
大熊猫不仅在生态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在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中国的国宝,它们常被视为和平与友谊的象征,并被广泛用于国际交流与保护合作中。
由于栖息地破坏和繁殖困难,大熊猫一度面临灭绝风险。近年来,随着保护工作的加强,其种群数量有所回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已将其从“濒危”调整为“易危”。
二、熊猫百科信息表
项目 | 内容 |
中文名称 | 大熊猫、猫熊 |
学名 | Ailuropoda melanoleuca |
英文名称 | Giant Panda |
分类 | 哺乳纲、食肉目、熊科 |
体长 | 约1.2-1.8米(不含尾巴) |
体重 | 成年个体约85-125公斤,雄性略大 |
毛色 | 黑白相间,面部为黑色,身体为白色 |
特征 | “伪拇指”(第六根腕骨),用于抓握竹子 |
食性 | 以竹子为主,偶尔吃小动物或果实 |
栖息地 | 中国四川、陕西、甘肃等地的高山竹林 |
分布范围 | 中国中部地区 |
繁殖 | 每年春季发情,妊娠期约4-6个月,每胎1-2只 |
保护等级 | IUCN列为“易危”(2016年起) |
文化象征 | 中国的国宝,和平与友谊的象征 |
保护措施 | 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育、国际合作 |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熊猫的百度百科”所涵盖的信息。它不仅是一份科学资料,也承载了人类对这一珍稀物种的关怀与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