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齿寒是什么故事唇亡齿寒出自哪个典故】“唇亡齿寒”是一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关系密切的两个事物,一方受损,另一方也会受到影响。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历史典故,源自春秋时期的一段重要事件。
一、成语含义总结
成语 | 唇亡齿寒 |
含义 | 比喻关系密切的事物,一方受损,另一方也会受到牵连。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国家、团体或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
出处 | 《左传·僖公五年》 |
典故来源 | 春秋时期晋国与虢国、虞国之间的故事 |
二、成语故事详解
“唇亡齿寒”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五年》,讲述的是晋献公灭虢国时,借道虞国的故事。
当时,晋国想要攻打虢国,但需要经过虞国的地盘。晋国大夫荀息向晋献公建议,用珍贵的宝物贿赂虞国国君,换取借道的权利。虞国国君贪图小利,答应了晋国的要求。晋国顺利攻下虢国后,回师时又顺手灭掉了虞国。
事后,有人感叹:“虞国不听劝告,贪图小利,结果导致自己灭亡,真是‘唇亡齿寒’啊!”这句话后来被引申为:嘴唇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双方关系密切,一方受损,另一方也难以独善其身。
三、成语出处解析
- 出处原文:
> “谚曰:‘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 解释:
- “辅车”指牙床和牙床旁边的肌肉,比喻互相依存的关系。
- “唇亡齿寒”则是形象地说明唇亡之后,牙齿会感到寒冷,寓意关系紧密,不可分割。
四、现代应用举例
场景 | 应用示例 |
国家关系 | 中美关系中,一方经济受挫可能影响另一方。 |
企业合作 | 一家公司倒闭可能影响其上下游合作伙伴。 |
家庭关系 | 父母生病,子女也会受到影响。 |
五、总结
“唇亡齿寒”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成语,更是一种深刻的哲理。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或利益关系时,要看到彼此之间的联系,避免因短视而失去长远的利益。
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和含义,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智慧对现代社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