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遇三余文言文翻译】一、
《董遇三余》是出自《三国志·魏书·王朗传》附录中的一则短文,讲述了东汉末年学者董遇在艰苦环境中勤奋学习的故事。文中“三余”指的是三种空闲时间:冬日、夜晚和雨天,董遇认为这些时间最适合读书学习。文章通过董遇的言行,表达了珍惜时间、勤学苦读的思想。
本文语言简练,内容深刻,体现了古代士人重视学习、善于利用时间的精神。对于现代人而言,依然具有启发意义,提醒我们在忙碌生活中也要合理安排时间,注重自我提升。
二、文言文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文言文原文 | 现代汉语翻译 |
董遇者,字季良,河南人也。 | 董遇,字季良,是河南人。 |
不知何许人,好学不倦。 | 不知道他是哪里人,喜欢学习,从不懈怠。 |
常自讲诵,人问其意,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他常常自己讲解诵读,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书读一百遍,意思自然就明白了。” |
或问:“欲学,当先读何书?” | 有人问他:“想学习,应该先读什么书?” |
遇曰:“当先读《五经》。” | 董遇说:“应该先读《五经》。” |
问者曰:“《五经》多,且难,安能尽读?” | 问的人说:“《五经》很多,而且很难,怎么能全部读完呢?” |
遇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董遇说:“书读一百遍,意思自然就明白了。” |
问者曰:“若此,则无须学矣。” | 问的人说:“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不需要学习了。” |
遇曰:“非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若不读,义亦不见。” | 董遇说:“不是这样的。书读一百遍,意思自然就明白了;如果不读,意思也不会显现。” |
于是人皆服之。 | 从此人们都佩服他。 |
三、总结
《董遇三余》虽篇幅短小,但寓意深远。它强调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学习方法,提倡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资源,不断积累知识。董遇的治学态度和时间管理方式,对后世影响深远,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