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被动句】在汉语语法中,被动句是一种常见的句式结构,用来表达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这种句式在书面语和口语中都有广泛应用,尤其在描述客观事实、强调动作结果或隐去动作执行者时更为常见。
一、被动句的基本概念
被动句是指句子中的主语不是动作的执行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通常通过“被”、“受”、“遭”、“挨”等介词或助词引出动作的发出者,或者直接省略动作的发出者。
例如:
- 他被老师批评了。
- 这本书被我买走了。
- 他受到了表扬。
这些句子中,“他”是动作的承受者,而“老师”、“我”、“表扬”则是动作的来源或结果。
二、被动句的特点
特点 | 说明 |
主语为动作的承受者 | 被动句的主语通常是动作的接受对象,而非执行者。 |
动作的发出者可出现或省略 | “被”字句中,动作的发出者可以用“被”引出,也可以省略。 |
强调动作的结果或状态 | 被动句常用于强调动作带来的结果或状态,而非动作本身。 |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 | 相较于主动句,被动句更常出现在书面语和正式表达中。 |
三、常见的被动句类型
类型 | 举例 | 说明 |
“被”字句 | 他被朋友邀请参加聚会。 | 最常见的被动句形式,用“被”引出动作的发出者。 |
“受”字句 | 她受到大家的欢迎。 | 表达受到某种待遇或评价,语气较为正式。 |
“遭”字句 | 他遭到了误解。 | 多用于负面事件,带有一定情绪色彩。 |
“挨”字句 | 孩子挨了骂。 | 常用于口语,带有轻微的贬义或同情意味。 |
无标记被动句 | 书被卖光了。 | 不使用“被”等词,但依然表示被动意义。 |
四、被动句与主动句的区别
项目 | 被动句 | 主动句 |
主语 | 动作的承受者 | 动作的执行者 |
动作的发出者 | 可以出现或省略 | 通常明确出现 |
侧重点 | 强调动作结果或状态 | 强调动作本身或执行者 |
使用场景 | 正式、书面、客观描述 | 日常、口语、强调行为 |
五、被动句的使用注意事项
1. 避免歧义:如果动作的发出者不明确,可能会引起理解上的困难。
2. 语境适配:被动句更适合书面语或正式场合,日常对话中使用较少。
3. 语序调整:被动句的语序与主动句不同,需注意句子结构的合理性。
4. 避免过度使用:过多使用被动句会使语言显得生硬或不够自然。
六、总结
被动句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句式,能够清晰地表达动作的承受者,并在特定语境下起到强调作用。了解其结构、特点及使用方式,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多样性。无论是写作还是口语交流,掌握被动句的运用都是提升语言能力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