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促织原文及翻译注释

2025-09-21 11:28:18

问题描述:

促织原文及翻译注释,有没有人理理我?急需求助!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21 11:28:18

促织原文及翻译注释】《促织》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寓言性小说,讲述了一个因“促织”(即蟋蟀)引发的悲欢离合故事。本文通过一个普通百姓因捉蟋蟀而遭遇命运转折的经历,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百姓生活的艰难与官吏的贪婪。

一、

《促织》以一位名叫成名的书生为主角,他因家中无子,被地方官逼迫捉蟋蟀以供宫廷赏玩。成名一家历经艰辛,终于捉到一只技艺高超的蟋蟀,但最终却因意外导致蟋蟀死亡,全家陷入困境。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压迫,以及人与命运之间的无奈。

二、原文及翻译对照表

原文 翻译
成名,字曰“得”,少贫。 成名,字叫“得”,小时候家里很穷。
家无担石之储,而好为游侠。 家里没有一点积蓄,却喜欢行侠仗义。
每岁征虫,县令遣役,召其父。 每年都要征集蟋蟀,县令派差役去叫他的父亲。
父老病,不能应役。 父亲年老有病,无法应役。
成名乃代父应役。 成名就代替父亲去应役。
遂被责,数日不食。 于是被责罚,几天没吃饭。
母闻之,泣曰:“汝能为我觅一善斗者乎?” 母亲听说后,哭着说:“你能帮我找一个会斗的蟋蟀吗?”
成名遂往市,买一虫,名曰“促织”。 成名于是去集市上买了一只蟋蟀,名叫“促织”。
既得,置之笼中,养之数日。 得到后,放在笼子里,养了几天。
一日,忽见其虫跃出,不知所往。 有一天,忽然看见蟋蟀跳出去,不知道去了哪里。
成名大惊,遍寻不得。 成名非常惊讶,到处寻找也找不到。
母曰:“此非汝所能得也。” 母亲说:“这不是你能得到的。”
成名遂弃家,入山求之。 成名于是离开家,进山寻找。
数日不得,几欲自尽。 多天找不到,几乎要自杀。
忽见一老人,谓曰:“汝勿忧,吾为汝觅之。” 忽然看见一个老人,对他说:“你别担心,我帮你找。”
老人引至一处,见一虫在草中。 老人带他到一个地方,看见一只蟋蟀在草中。
成名喜,取之归。 成名高兴地把它带回家。
未几,虫死。 不久,蟋蟀死了。
成名痛哭,母亦泣。 成名痛哭,母亲也哭了。
乡人怜之,共助其费。 乡邻同情他,一起帮助他花钱。
后,成名复得一虫,甚善。 后来,成名又得到一只很好的蟋蟀。
以其献于县令,县令悦。 他把蟋蟀献给县令,县令很高兴。
遂免其役。 于是免了他的劳役。

三、注释说明

词语 注释
促织 即蟋蟀,古代常用于斗虫游戏。
游侠 指行侠仗义之人,多指民间豪杰。
征虫 征集蟋蟀,为宫廷娱乐所需。
应役 应付差役,指服劳役。
拜斗 指蟋蟀相斗,是古人的一种娱乐活动。
自尽 自杀,表示绝望的行为。
带领,引导。
乡人 同乡的人,邻居。

四、总结

《促织》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的命运起伏,展现了封建社会中百姓的苦难与无奈。蒲松龄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文章虽短,却寓意深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

如需进一步分析人物性格或主题思想,可继续探讨。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