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平拗救 名词解释】在古典诗词,尤其是近体诗中,“孤平拗救”是一个重要的格律术语。它指的是在诗句中出现“孤平”现象时,通过调整字词位置或使用特定的词语进行补救,以符合平仄规则的一种修辞手法。这种现象常见于五言或七言律诗中,是古诗格律中一种灵活而严谨的表达方式。
一、概念总结
孤平:指在一句诗中,除了最后一个字外,其余字中只有一个平声字的情况。这种情况不符合近体诗中“平起仄收”或“仄起平收”的基本要求,被视为不协调。
拗救:为了解决“孤平”带来的音律不和谐问题,诗人通过调整句中某个字的平仄或换用其他字来弥补,使整句的平仄趋于平衡,这种做法称为“拗救”。
孤平拗救:即在遇到“孤平”现象时,通过“拗救”手段进行调整,使诗句符合格律要求,同时保持诗意通顺。
二、表格展示
概念 | 定义说明 | |
孤平 | 在一句诗中,除最后一个字外,其余字中仅有一个平声字,导致平仄失衡。 | |
拗救 | 针对“孤平”等格律问题,通过调整字词位置或换用字词,使句子恢复平仄平衡。 | |
孤平拗救 | 当诗句出现“孤平”时,采取“拗救”措施,使其符合近体诗的平仄规范。 | |
类型 | 具体情况 | 举例说明 |
孤平 | 一句诗中,除末字外,只有一处平声字。 | 例:“山光悦鸟性”(“光”为平) |
拗救方法 | 调整句中某字的平仄,或替换为同义词以达到平衡。 | 如“平起仄收”改为“仄起平收”,或换字补救。 |
应用范围 | 主要用于五言、七言律诗中,尤其在唐代诗歌中较为常见。 | 杜甫、李白等人的作品中多有体现。 |
三、总结
“孤平拗救”是古代汉语诗歌中一项重要的格律技巧,体现了古人对语言节奏和音韵美的高度重视。它不仅反映了诗歌创作中的灵活性,也展现了汉语诗歌形式与内容之间的高度统一。掌握这一概念,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诗的结构美与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