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辞长做岭南人全诗】“不辞长做岭南人”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食荔枝》,原诗为:
>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首诗是苏轼在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期间所作,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喜爱之情。尽管身处贬谪之地,他依然能从自然中找到乐趣,并以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起伏。
一、诗歌背景总结
项目 | 内容 |
作者 |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
诗名 | 《食荔枝》 |
创作时间 | 北宋元丰年间(约1094年) |
地点 | 惠州(今广东) |
背景 | 被贬惠州期间,对岭南生活有所感悟 |
主题 | 表达对岭南风物的喜爱与豁达情怀 |
二、诗句解析
1. “罗浮山下四时春”
罗浮山位于广东,这里四季如春,气候温暖,景色宜人。诗人用此句描绘岭南的自然环境之优美。
2. “卢橘杨梅次第新”
卢橘和杨梅是岭南常见的水果,此处表示各种水果不断成熟,象征着丰富的物产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3. “日啖荔枝三百颗”
“啖”意为吃,“日啖”表示每天大量食用。荔枝是岭南特产,味道鲜美,诗人以此表达对当地美食的喜爱。
4. “不辞长做岭南人”
这是全诗的主旨句,表达了诗人即使长期居住在岭南也不觉得遗憾,表现出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三、情感与思想内涵
- 豁达乐观:尽管身处贬谪,苏轼并未沉溺于失落,而是积极适应环境,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 热爱自然:诗中描写岭南的自然风光与物产,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欣赏。
- 文化融合:通过描写岭南的风土人情,展现了诗人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包容与接纳。
四、诗歌影响与评价
- 文学价值:语言简练,意境清新,是苏轼写景抒怀的代表作之一。
- 历史意义:反映了宋代文人在贬谪中的心态变化,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
- 文化影响:该诗广为流传,成为后世了解岭南风物的重要文学资料。
五、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诗歌名称 | 食荔枝 |
作者 | 苏轼 |
创作背景 | 被贬惠州期间 |
核心思想 | 热爱岭南生活,豁达乐观 |
主旨句 | 不辞长做岭南人 |
文学特点 | 语言朴素,意境清新 |
历史意义 | 展现文人贬谪心态与文化融合 |
综上所述,“不辞长做岭南人”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逆境中也要学会欣赏身边的美好,保持一颗豁达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