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之所钟故事来源是什么】“情之所钟”是一个常被用来形容人对感情极为专注、执着的词语。它源自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世说新语》中的一则典故。这个成语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古人对情感的重视与理解。
以下是对“情之所钟”故事来源的总结与分析:
一、故事来源总结
“情之所钟”最早出自南朝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惑溺》篇。原文如下:
> “王安丰妇常以事出,夜还,辄复怒。王曰:‘妇人虽愚,岂不知此?’答曰:‘君无言,我亦无言。’王乃止。后有人问其意,王曰:‘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这段话讲的是王安丰(即王戎)与其妻子之间的故事。王妻因为一些小事经常生气,王戎虽然感到无奈,但始终没有责怪她。后来有人问他为何如此容忍,他回答:“情之所钟,虽丑不嫌。”意思是:只要感情真挚,即使对方有缺点,也毫不介意。
这句话后来被引申为“情之所钟”,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某人或某事投入了极大的感情,甚至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
二、故事来源表格
项目 | 内容 |
成语出处 | 《世说新语·惑溺》 |
原文出处 |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
作者 | 刘义庆(南朝) |
故事背景 | 王安丰与其妻子之间因小事引发的情绪冲突 |
成语含义 | 形容对感情极度专注、执着,不计得失 |
文化意义 | 反映古代社会对情感的重视与包容 |
后世影响 | 被广泛用于文学、影视作品中,表达深情厚意 |
三、结语
“情之所钟”不仅是对感情的肯定,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情重于理”的思想。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更注重理性与现实,但这一成语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感情时,应多一份理解和包容。
通过了解它的来源,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内涵,也能从中汲取情感上的共鸣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