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丘之貉词义解释】“一丘之貉”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同一类人或事物,带有贬义。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典故,用来比喻彼此之间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同类中的坏人或不值得信赖的人。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一丘之貉 |
拼音 | yī qiū zhī hé |
释义 | 原意是指同一座山上的狐狸,后来引申为同类中的人或事物,多用于贬义,表示彼此没有差别,都是坏人或无价值的人。 |
出处 | 《汉书·东方朔传》:“一丘之貉,岂可同日而语哉?”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或讽刺,指某群人行为恶劣、品行低下,彼此相似。 |
近义词 | 同流合污、沆瀣一气、狐群狗党 |
反义词 | 鹤立鸡群、出类拔萃、卓尔不群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批评不良群体 | “这些人真是‘一丘之貉’,都是一些见利忘义之徒。” |
描述相似行为 | “他们俩虽然性格不同,但做事方式却如‘一丘之貉’。” |
说明缺乏差别 | “这两个公司产品虽有差异,但质量上可谓‘一丘之貉’。” |
三、注意事项
- 语气偏贬义:使用时需注意场合,避免在正式或尊重他人的语境中使用。
- 强调同类性:该成语强调的是“同类”之间的相似性,而非个体差异。
- 历史背景:成语来源于古代对动物的比喻,反映了古人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评价。
四、总结
“一丘之貉”是一个具有鲜明褒贬色彩的成语,常用于描述那些行为相近、品行低劣的人群。在日常交流中,合理使用此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但也要注意语境与对象,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或冒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