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遇三余文言文翻译是怎样的】《董遇三余》是一篇记载东汉学者董遇治学态度的文言短文,文章虽短,但内容精炼,寓意深远。本文将对《董遇三余》进行逐句翻译,并通过表格形式总结其内容与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一、原文节选:
> 董遇者,字季真,少孤,好学,常乞食于人,而读书不辍。或问:“何以不耕?”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 又问:“何以不耕?”曰:“书读千遍,其义自见。”
>
> 或曰:“苦无日耳。”遇曰:“当以‘三余’。”
>
> 问:“何谓三余?”曰:“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二、逐句翻译:
原文 | 翻译 |
董遇者,字季真,少孤,好学,常乞食于人,而读书不辍。 | 董遇,字季真,年幼丧父,爱好学习,常常向别人讨饭吃,但从未停止读书。 |
或问:“何以不耕?”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种地?”他回答:“读书读一百遍,意思自然就明白了。” |
又问:“何以不耕?”曰:“书读千遍,其义自见。” | 又有人问他:“为什么还不种地?”他回答:“书读一千遍,意思自然就明白了。” |
或曰:“苦无日耳。”遇曰:“当以‘三余’。” | 有人说:“(你)苦于没有空闲时间。”董遇说:“应该利用‘三余’。” |
问:“何谓三余?”曰:“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 问:“什么是‘三余’?”他说:“冬天是一年的剩余时间,夜晚是一天的剩余时间,下雨的时候是时节的剩余时间。” |
三、
董遇强调了“读书贵在坚持”和“善于利用时间”的治学理念。他主张通过反复阅读来理解书本的含义,并提出“三余”的时间管理方法,即利用冬季、夜晚和雨天这些“空闲时间”来学习。这种精神体现了古人勤奋刻苦、珍惜时间的学习态度,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四、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文章出处 |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附录 |
作者 | 不详(出自后世辑录) |
主旨 | 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与时间利用 |
核心观点 |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余”学习法 |
学习启示 | 勤奋学习、善用时间、注重积累 |
现实意义 | 鼓励现代人珍惜时间、坚持不懈学习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董遇三余》不仅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更是一种学习态度的体现。它提醒我们:无论环境如何,只要用心学习,就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