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毫之末是什么意思】“秋毫之末”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意思是眼睛能看清秋天动物的细毛末端,却看不见一车柴火。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人的眼光非常敏锐,能够看到极细微的事物,但有时也带有一种讽刺意味,表示虽然看得很细,却忽略了更大的问题。
一、
“秋毫之末”原意是指秋天动物的细毛末端,形容极其微小的事物。后来被引申为对事物观察极为细致,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在现代使用中,这个成语既可以表示一种高度敏锐的观察力,也可以带有批评意味,指出某人过于关注细节而忽视了整体。
二、表格形式展示答案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秋毫之末 |
出处 | 《孟子·梁惠王上》 |
原意 | 指秋天动物的细毛末端,形容极小的事物 |
引申义 | 1. 眼光敏锐,能看到极细小的事物 2. 有时用于讽刺,指只看细节而忽略大局 |
使用场景 | 1. 表扬他人观察力强 2. 批评某人过于挑剔或注重细节而忽略整体 |
近义词 | 明察秋毫、见微知著 |
反义词 | 视而不见、粗枝大叶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描述人的细致观察,也可带贬义 |
三、延伸理解
“秋毫之末”在古代常用来形容君主或贤者的洞察力,如孟子用此来强调统治者应具备敏锐的判断力。但在日常生活中,若一个人总是“盯住秋毫之末”,可能会被认为缺乏宏观思维,无法把握整体方向。
因此,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根据具体语境判断其褒贬意义,避免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