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犀擢象出处于哪里】“拔犀擢象”是一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选拔杰出的人才。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但具体来源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拔犀擢象”的出处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
一、成语含义
“拔犀擢象”字面意思是“提拔犀牛,选拔大象”,实则比喻选拔和重用有才能的人。其中,“犀”与“象”均为古代象征力量与智慧的动物,借以比喻人才中的佼佼者。
二、出处分析
关于“拔犀擢象”的出处,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其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中的一段话:
> “夫贤者之治国也,不贵其位,而贵其言;不贵其禄,而贵其道。故能拔犀擢象,取士如拾芥。”
这段话的意思是:贤人治理国家,重视的是言论和道德,而不是地位和俸禄。因此,能够像挑选犀牛、大象一样挑选人才,如同捡起草芥一般容易。
不过,也有学者指出,这一说法可能是后人附会或误传,因为《后汉书》原文并未明确出现“拔犀擢象”这一词语。因此,该成语可能源自后世文人的引申或创作。
三、相关文献与演变
文献名称 | 出处 | 内容简述 | 是否明确使用“拔犀擢象” |
《后汉书·王符传》 | 汉代 | 讲述贤人治国之道,强调选才的重要性 | 否(为后人引申) |
《三国志》 | 晋代 | 引用类似语句,表达选才之意 | 否 |
《资治通鉴》 | 宋代 | 多次引用类似成语,用于描述人才选拔 | 否 |
现代辞书 | 现代 | 将“拔犀擢象”列为常用成语 | 是 |
四、结论
“拔犀擢象”作为一个成语,虽然在现代广泛使用,但其确切出处尚存争议。目前最常被引用的来源是《后汉书·王符传》,但该文中并未直接出现此词。因此,它更可能是后世文人根据历史文献内容进行的引申和创造。
总结
“拔犀擢象”出自古代文献中关于人才选拔的思想,虽无确切出处,但在文学和历史中被广泛采用,用以形容选拔杰出人才的过程。其形象生动,寓意深远,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成语。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拔犀擢象 |
含义 | 形容选拔杰出人才 |
出处 | 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非原文) |
争议 | 存在出处不确定的情况 |
使用场合 | 用于褒义,强调人才选拔的重要性 |
文化意义 | 象征智慧与力量,体现尊重人才的价值观 |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成语在现代语境中的应用,可继续深入分析其在文学、教育、管理等领域的实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