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齿寒是什么意思】“唇亡齿寒”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常用来比喻关系密切、相互依存的事物,一旦一方受到损害,另一方也会随之受到影响。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左传·僖公五年》,讲的是晋献公借道虞国去攻打虢国的故事,最终导致虞国和虢国相继灭亡。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唇亡齿寒 |
拼音 | chún wáng chǐ hán |
出处 | 《左传·僖公五年》 |
本义 |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
引申义 | 比喻双方关系密切,一方受损,另一方也难以独善其身。 |
二、成语来源
“唇亡齿寒”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五年》中,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借道虞国去攻打虢国的故事。晋国为了达到目的,先向虞国借路,并承诺事成后分土地给虞国。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如果虢国灭亡,虞国也会跟着遭殃。”但虞公不听,结果晋国灭掉虢国后,回过头来也灭了虞国。这就是“唇亡齿寒”的典故。
三、用法与例句
用法 | 例句 |
用于人际关系 | 他俩关系密切,可以说是唇亡齿寒,一个倒下,另一个也难保。 |
用于国家或组织之间 | 两国关系紧密,唇亡齿寒,任何一方遭受打击,都会影响到对方。 |
用于比喻依赖关系 | 这个项目依赖于多个部门的支持,一旦某个环节出问题,整个计划都可能受挫,真是唇亡齿寒。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成语 |
近义词 | 休戚相关、息息相关、同舟共济 |
反义词 | 袖手旁观、漠不关心、互不干涉 |
五、总结
“唇亡齿寒”不仅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成语,更是一种深刻的哲理表达。它提醒人们,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彼此之间的联系往往比表面看起来更加紧密。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不应忽视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否则可能会陷入“唇亡齿寒”的困境。
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出处、含义和实际应用,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