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是什么意思】“举一反三”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当老师指出一个例子后,如果学生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类似的情况,就不必再教了。后来,“举一反三”被用来形容人具有较强的推理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能够从一个例子中推导出多个类似的结论。
一、
“举一反三”是汉语中非常常见的成语,强调的是逻辑思维和类比推理能力。它不仅用于学习过程中,也常用于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表示一个人善于思考、灵活应变、触类旁通。
在教学中,教师希望学生能通过一个知识点掌握更多相关知识;在生活中,人们也希望通过一件事了解更多的道理。因此,“举一反三”不仅是智慧的体现,也是高效学习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举一反三 |
出处 | 《论语·述而》 |
原意 | 指从一个角落的例子推知其他三个角落的情况,比喻善于类推、触类旁通 |
现代含义 | 比喻从一个事例中推及到其他类似的事例,表示逻辑思维能力强 |
使用场景 | 学习、教学、工作、生活等 |
近义词 | 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举一反十 |
反义词 | 囫囵吞枣、生搬硬套、刻舟求剑 |
用法 | 常作谓语、宾语、定语 |
示例 | 他学习很认真,常常举一反三,理解力很强。 |
三、结语
“举一反三”不仅是语言上的表达,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拥有这种能力尤为重要。它帮助我们更快地适应变化,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同时也体现了一个人的学习深度与思维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