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字形上看,“既”由“皀”和“卩”两部分组成。“皀”表示食物,而“卩”则象征跪坐的人形,合起来有进食完毕之意。这一基本义项奠定了“既”作为时间或状态转折点的基础。
在古代文献中,“既”最常见的意思是“已经”。例如,《论语·为政》中提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的“五十而知天命”,即表明人在五十岁时已经能够认识到命运的安排,这里就使用了“既”的“已经”之义。
此外,“既”还常用于表示“尽、完”的概念。《楚辞·离骚》中有句:“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此处“既替”意指废弃、丢弃,进一步延伸了“既”作为完成态的用法。
值得注意的是,“既”有时也被用来引出某种结果或状况的发生。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且得罪矣。’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庄遂入舞,因拔剑起舞,项伯亦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这段文字中的“不者,且得罪矣”,其中“不者”可理解为如果不这样的话,那么接下来的结果就是“将要得罪”。这种用法体现了“既”引导后续情况发展的功能。
综上所述,在文言文中,“既”至少包含“已经”、“尽、完”以及引导结果等几种主要含义。这些多样化的用法使得“既”成为了一枚极具表现力的词汇工具,值得我们在学习古汉语时深入体会其精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