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资本被定义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一概念是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关键。资本不仅仅是货币或生产资料,它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其核心在于通过劳动过程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的剩余价值。以下是对这一命题的总结与分析。
一、
资本的本质在于其能够创造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投入资金购买生产资料(如机器、原材料)和劳动力(工人),然后通过工人的劳动,将这些生产资料转化为商品。在这个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不仅再生产出自身的工资价值,还创造出额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这部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成为资本增值的来源。
因此,资本之所以被称为“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因为它本身并不直接产生价值,而是通过雇佣劳动来实现价值的增殖。这种增殖并非来自资本本身的使用,而是依赖于劳动者的劳动时间超出其必要劳动时间的部分。
简而言之,资本的存在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的产生则依赖于劳动者所创造的超额价值。这就是为什么马克思强调:“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关系。”
二、表格对比分析
概念 | 含义 | 与剩余价值的关系 |
资本 | 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包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 资本的核心功能是创造剩余价值 |
剩余价值 | 工人无偿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超出其工资部分 | 是资本增值的来源 |
劳动力 | 工人出卖的劳动能力,是价值的源泉 | 工人劳动创造价值,其中一部分成为剩余价值 |
货币资本 | 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货币 | 是资本的一种形式,最终服务于剩余价值的生产 |
生产资料 | 如机器、原料等,用于生产商品 | 与劳动力结合后,才能创造剩余价值 |
资本家 | 拥有资本并雇佣工人的人 | 通过占有剩余价值实现资本积累 |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为什么说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一命题,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资本并不是独立创造价值的主体,而是通过雇佣劳动来实现价值的增殖。剩余价值的产生依赖于工人的劳动,而资本家则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实现了对剩余价值的占有。这种关系构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并推动了资本的不断积累与扩张。
因此,资本的本质不在于它本身的价值,而在于它能够通过劳动过程创造更多的价值——即剩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