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经验 >

喜雨亭记原文及翻译

2025-08-26 11:51:41

问题描述:

喜雨亭记原文及翻译,求路过的高手停一停,帮个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26 11:51:41

喜雨亭记原文及翻译】《喜雨亭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以“喜雨”为主题,通过描写一场久旱之后的甘霖,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恩泽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仕途的豁达态度。以下为《喜雨亭记》的原文与翻译,并结合内容进行简要总结。

一、原文

喜雨亭记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始至之日,岁比不登,民多菜色。公事之余,与客饮于亭上,四望而无特者,盖其地卑而多水。予既乐其风俗之淳,又爱其山川之胜,遂治其园圃,缮其亭宇,以待宾客。一日,雨作,客喜而相谓曰:“此雨也,非旱而何?”予曰:“然。”于是为之作亭,名曰“喜雨”。

夫雨者,天地之和气也,人得之则生,失之则死。今吾州之人,数年不雨,几于无生矣。一旦雨至,如天之赐,故吾与客皆喜。然吾以为,虽喜,不可忘忧。盖天之于人,不独施惠,亦有警戒焉。是以君子居安思危,不忘其本。

后数日,雨益甚,田畴尽润,农夫欢呼。予乃作记,以志其事。

二、翻译

我从杭州调任到胶西,刚到的那天,连年收成不好,百姓面黄肌瘦。公务之余,我和客人在亭子里喝酒,四周望去没有特别的景物,因为这里地势低洼,多水。我喜欢这里的风俗淳朴,也喜爱这里的山川景色,于是修整了花园,修缮了亭子,用来接待客人。有一天下起了雨,客人高兴地互相说:“这雨,不是久旱后的甘霖吗?”我说:“对。”于是给这个亭子取名为“喜雨”。

雨,是天地之间的和气,人们得到它就能生存,失去它就会死亡。如今我们州的人,几年没下雨,几乎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一旦下雨,就像上天的恩赐,所以我和客人都感到喜悦。但我认为,虽然喜悦,也不能忘记忧虑。因为上天对人,不仅施以恩惠,也会给予警示。所以君子在安定的时候也要想到危险,不能忘记根本。

几天后,雨下得更大了,田野都被滋润,农夫们欢呼雀跃。于是我写下这篇记,来记录这件事。

三、总结与表格对比

项目 内容概要
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
作品名称 《喜雨亭记》
创作背景 苏轼由杭州调任胶西,当地久旱,百姓生活艰难,后遇甘霖,感怀而作
主题思想 表达对甘霖的喜悦,同时强调居安思危、不忘本的思想
写作手法 叙事与抒情结合,语言简练,情感真挚
文章结构 由移守胶西、环境艰苦 → 雨至欢喜 → 思考人生哲理 → 记录事件
语言风格 清新自然,富有哲理,体现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结语

《喜雨亭记》虽短,却蕴含深厚的人生哲理。苏轼在风雨中看到的是希望,在苦难中感受到的是自然的恩赐。他用平实的语言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值得后人细细品味。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