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埙仲篪出处于哪里】“伯埙仲篪”是一个出自古代典籍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兄弟之间情谊深厚、和谐共处。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一成语的出处和含义,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相关信息。
一、
“伯埙仲篪”最早见于《诗经·小雅》中的《何人斯》篇,原句为:“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其中,“埙”和“篪”都是古代的乐器,分别代表兄长与弟弟所吹奏的乐器。后世用此比喻兄弟之间的和睦相处、亲密无间。
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伯埙仲篪”被广泛引用,成为形容兄弟情深的经典表达。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家庭伦理的重视,也反映了古人对音乐与情感结合的审美追求。
二、信息汇总表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伯埙仲篪 |
出处 | 《诗经·小雅·何人斯》 |
原文 | “伯氏吹埙,仲氏吹篪。” |
含义 | 比喻兄弟之间和睦相处、情谊深厚 |
坌(埙) | 古代陶制吹奏乐器,音色低沉 |
篪(篪) | 古代竹制吹奏乐器,音色清亮 |
引申义 | 家庭和睦、兄弟同心 |
文学应用 | 多用于诗词、文章中赞美兄弟之情 |
当代意义 | 表达亲情、强调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
三、结语
“伯埙仲篪”作为中华文化中一个富有诗意的成语,承载着深厚的伦理观念和艺术美感。它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更是中华民族重视家庭、兄弟情谊的传统体现。了解其出处和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