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或设区的市是指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听到“地级市”或“设区的市”这样的说法。这些术语在行政管理、法律文件和政策解读中经常出现,但很多人对其具体含义并不清楚。本文将对“地或设区的市”的定义进行简要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
一、
“地或设区的市”通常指的是地级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中的一个级别,位于省之下、县之上。地级市一般由地级行政区设立,拥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权限,负责管辖若干个区、县和县级市。
“设区的市”则是指设有市辖区的地级市,即该市下辖多个市辖区,这些市辖区具有与县(区)类似的行政地位,但属于地级市直接管辖。这种设置常见于经济较为发达、人口较多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
需要注意的是,“地级市”和“设区的市”在实际使用中有时会被混用,但严格来说,“设区的市”是“地级市”的一种类型,即设有市辖区的地级市。
二、表格对比
项目 | 地级市 | 设区的市 |
定义 | 中国行政区划中的一级行政单位,位于省之下、县之上 | 在地级市的基础上,设有市辖区的地级市 |
行政级别 | 地级 | 地级 |
管辖范围 | 一般包括县、县级市、自治县等 | 包括市辖区、县、县级市等 |
市辖区 | 可有可无 | 必须设有市辖区 |
典型例子 | 郑州、济南、昆明 |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
特点 | 属于地级行政区,有一定的自治权 | 更具城市化特征,管理范围更广 |
三、总结
“地或设区的市”主要指的是我国行政区划中的“地级市”,其中“设区的市”是拥有市辖区的地级市。这类城市通常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承担着区域发展的核心功能。了解这一概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国家行政体系和地方治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