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疲字的成语有哪些】在汉语中,带有“疲”字的成语虽然不算特别多,但它们往往能形象地表达出某种状态或情绪。这些成语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也帮助我们在日常交流中更准确地描述人的精神或体力状况。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带“疲”字的成语,并附上简要解释和出处。
一、
“疲”字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处于劳累、疲惫的状态。在成语中,“疲”字多用于描述人的精神或身体上的疲劳,也有部分成语用“疲”来表示力量不足或难以应对的情况。以下是整理的一些带“疲”字的成语及其含义:
- 疲于奔命:形容忙于应付各种事务,非常劳累。
- 力不从心:虽有意愿,但能力不够,无法实现。
-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没有力气。
- 疲乏不堪:形容非常疲惫,难以忍受。
- 疲于应酬:指因频繁的社交活动而感到疲劳。
- 疲软无力:形容缺乏活力或力量。
- 疲于奔命:再次出现,强调持续的奔波与劳累。
这些成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尤其在描述工作压力、身体状况或情绪状态时较为常见。
二、表格展示
成语 | 含义 | 出处/来源 |
疲于奔命 | 忙于应付各种事务,非常劳累 | 《左传》 |
力不从心 | 虽有意愿,但能力不够 | 《论语·颜渊》 |
筋疲力尽 | 非常疲劳,没有力气 | 《后汉书》 |
疲乏不堪 | 非常疲惫,难以忍受 | 现代汉语常用语 |
疲于应酬 | 因频繁的社交活动而感到疲劳 | 现代汉语常用语 |
疲软无力 | 缺乏活力或力量 | 现代汉语常用语 |
三、结语
带“疲”字的成语虽然数量不多,但在表达人的情绪、状态和生活压力方面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了解这些成语不仅可以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也能更好地理解中文的文化内涵。在写作或口语中适当运用,可以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