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投笔从戎原文译文】一、
“班超投笔从戎”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具传奇色彩的故事,讲述了东汉时期著名外交家和军事家班超放弃文职工作,投身军旅、建功立业的历程。这一故事不仅体现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的结合,也展现了古代士人对国家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原文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内容简练而富有感染力,语言朴实却充满力量。通过这段历史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班超在面对人生选择时的坚定信念,以及他最终在西域建立功业、维护汉朝边疆稳定的历史贡献。
为了便于理解,本文将原文与译文并列展示,并以表格形式进行整理,帮助读者更清晰地把握其内容和意义。
二、原文与译文对照表
原文 | 译文 |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子也。 | 班超,字仲升,是扶风平陵人,徐县县令班彪的儿子。 |
少有大志,不修细节,常以卫霍为比,谓其兄曰:“丈夫生无益于世,当效张骞立功西域。” | 班超年少时就有远大的志向,不拘小节,常常以卫青、霍去病为榜样,对哥哥说:“大丈夫如果不能在世上有所作为,就应当像张骞一样出使西域建立功业。” |
兄弟皆为吏,超独不愿仕,乃投笔叹曰:“大丈夫处世,当效张骞、傅介子立功异域,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 兄弟们都做官,唯独班超不愿意做官,于是扔下笔叹息道:“大丈夫生活在世上,应当效法张骞、傅介子在异国建立功业,怎么能长期从事抄写文书的工作呢?” |
于是弃其业,往诣龟兹。 | 于是他放弃了原来的事业,前往龟兹(今新疆库车)。 |
遂以三十六人使西域,斩杀匈奴使者,遂得西域诸国归附。 | 后来他带领三十六人出使西域,杀了匈奴使者,从而得到了西域各国的归附。 |
超在西域三十余岁,年七十乃卒。 | 班超在西域三十多年,七十岁时去世。 |
三、总结与启示
“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不仅是对个人理想的追求,更是对国家责任的担当。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士人多以文职为荣,而班超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用武力和智慧去开拓边疆、维护国家统一。
他的行为激励了后世无数志士仁人,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弃文从武”、“以身许国”的典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勇于担当、敢于突破的精神始终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结语:
“班超投笔从戎”不仅是一段历史记载,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不应被世俗所束缚,真正的价值在于是否能够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