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什么意思】“病入膏肓”是一个常见的成语,用来形容病情已经非常严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医学观念,后来被广泛用于比喻事情发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病入膏肓 |
拼音 | bìng rù gāo huāng |
出处 | 《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
字面意思 | 病已深入到膏肓之间,无法医治 |
引申义 | 比喻事情已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病入膏肓”最早出自《左传》,讲述的是晋景公生病,太医认为他病在“肓之上,膏之下”,即心脏和膈膜之间,这种位置难以用针灸或药物治疗,因此断定病人无法康复。
后世将此引申为一种比喻,不仅用于医学领域,也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的状况已经到了不可逆转的地步。
三、使用场景
场景 | 示例 |
医学领域 | 患者病情严重,医生说“病入膏肓”,无法治愈。 |
事业/人生 | 他因贪污腐败被调查,最终“病入膏肓”,前途尽毁。 |
社会现象 | 这种腐败现象已“病入膏肓”,必须彻底整顿。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成语 |
近义词 | 不可救药、积重难返、无可挽回 |
反义词 | 起死回生、妙手回春、转危为安 |
五、总结
“病入膏肓”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成语,其本意是形容病情严重,已无药可救。如今,它更多地被用来比喻事物或人的状态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尽量避免让事情发展到“病入膏肓”的境地,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态恶化。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或文化背景,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