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洞口芳草萋萋下一句】一、
“桃花源洞口芳草萋萋”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句为“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而“桃花源洞口芳草萋萋”并非原文中的句子,可能是后人根据意境创作或引用的扩展内容。
在诗词中,“桃花源洞口芳草萋萋”的下一句通常被引申为“人间何处不桃溪”,意指无论身处何地,都可能有如桃花源般的美好之地。这种表达常用于寄托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寻。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这一诗句的来源和含义,以下以表格形式进行归纳说明。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原文出处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原文句子 |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引申句 | “桃花源洞口芳草萋萋” |
下一句 | “人间何处不桃溪”(常见引申句) |
含义解析 | 表达对理想世界、宁静生活的向往;“芳草萋萋”象征自然之美与隐逸之趣;“桃溪”则暗示桃花源般的世外桃源。 |
使用场景 | 诗词创作、文学赏析、文化研究等 |
文化意义 | 反映古代文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体现道家“无为而治”“隐逸山林”的思想 |
三、结语
“桃花源洞口芳草萋萋”虽非陶渊明原文,但其意境深远,常被后人引用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结合“人间何处不桃溪”,更能体现出一种超脱现实、回归自然的理想主义情怀。无论是作为文学素材还是精神寄托,这句话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