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文及翻译】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是儒家思想中关于政治与道德的重要论述。这句话强调了“仁政”和“民心”的重要性,指出一个有德行、顺应天理的领导者会得到广泛的支持,而违背道义的人则会孤立无援。
在古代,这句话常被用于劝诫统治者施行仁政,以赢得百姓的支持;在现代,则常被用来说明正义之举更容易获得广泛支持,而背离正义的行为终将失败。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该篇古文的内容和含义,以下为原文、翻译以及重点分析。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内容 | 原文 | 翻译 |
开头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引入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却不能取胜。 |
分析 |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围绕着攻打,一定有得天时的人,但还是不能取胜,这说明天时不如地利。 |
进一步说明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不是不锋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弃城而逃,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 |
总结 |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不靠边界的限制,巩固国家不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靠武器的精良。 |
道义的重要性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得到道义的人,支持他的人就多;失去道义的人,支持他的人就少。 |
结论 |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支持的人少到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他;支持的人多到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 |
最后强调 |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凭借天下人的归顺,去攻打那些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一战必胜。 |
三、核心观点总结
1. 天时、地利、人和 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2. 人和 比地利更重要,地利又比天时更重要。
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是全文的核心思想,强调道德与民心的力量。
4. 仁政 是治国的根本,只有施行仁政,才能赢得百姓支持,实现长治久安。
四、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在企业经营中,诚信、公正、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更容易获得员工和客户的信任。
- 在政治管理中,关注民生、公平正义的政策更能获得民众支持。
- 在个人发展中,品德高尚、言行一致的人更容易赢得朋友和尊重。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仅是古代的政治智慧,更是现代社会中值得借鉴的处世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