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经验 >

借第令毋斩

2025-10-08 06:56:46

问题描述:

借第令毋斩,急到跺脚,求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0-08 06:56:46

借第令毋斩】“借第令毋斩”出自《史记·陈涉世家》,原文为:“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被处死)也无妨,但戍边的士兵中本来就有十分之六七的人会死。”它反映了秦朝时期戍边任务的残酷与危险,同时也体现了当时人民对命运的无奈与抗争。

一、

“借第令毋斩”是一句古文中的表达,出自《史记》。在陈胜吴广起义的背景下,这句话表达了戍卒们面对死亡的坦然与决绝。虽然他们知道一旦被征召去戍边,生还几率极低,但他们仍然选择反抗,不愿坐以待毙。这句话不仅展现了古代人民的勇气,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压迫。

二、关键信息表

项目 内容
出处 《史记·陈涉世家》
原文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含义 即使被处死也无妨,但戍边的士兵中本就有十分之六七的人会死。
背景 秦朝时期,百姓因赋税沉重、徭役繁重而被迫服役,生活艰难。
意义 表达了戍卒对命运的无奈和对暴政的反抗精神。
作者 司马迁
主题 反抗压迫、人民觉醒、历史反思

三、延伸思考

“借第令毋斩”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古语,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代表了在极端困境下,人们依然选择抗争的决心。这种精神在后世多次被引用,成为激励人们面对不公时勇敢前行的力量源泉。

此外,这句话也反映出古代社会的残酷现实。秦朝的严刑峻法和沉重的徭役制度,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最终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发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农民起义事件。

四、结语

“借第令毋斩”虽简短,却蕴含深刻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写照,更是对人性坚韧与反抗精神的赞美。通过这句话,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人民的苦难与抗争,也能从中汲取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与力量。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