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的意思】“举一反三”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当老师教一个角落的例子时,如果学生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角落的情况,就不再重复教了。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学习或思考时,能够通过一个例子推及到其他类似的情况,具备较强的类比推理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一、
“举一反三”是汉语中非常常见且具有启发性的成语,强调的是思维的灵活性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它不仅仅用于学习,也可以用于工作、生活中的问题解决。掌握这一能力的人往往能更高效地理解新事物,并快速应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举一反三 |
出处 | 《论语·述而》 |
原意 | 教一个例子,能推及其他类似情况 |
现代含义 | 能从一个例子推及多个类似情况,体现思维的灵活性与迁移能力 |
使用场景 | 学习、工作、解决问题等 |
近义词 | 触类旁通、融会贯通 |
反义词 | 囫囵吞枣、生搬硬套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人的学习能力或思维方式 |
例句 | 他学得很快,举一反三,很快就掌握了新技能。 |
三、延伸理解
“举一反三”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它鼓励人们不要局限于表面信息,而是要深入思考,寻找规律,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在教育中,教师常常鼓励学生“举一反三”,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举一反三”的能力也非常重要。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能够灵活运用已有经验,快速适应新情况,是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通过理解并运用“举一反三”,我们可以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保持竞争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