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下车泣罪解释】“下车泣罪”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常用于形容官员到任后,对百姓的苦难表示深切同情,并表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官吏的责任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清官、良吏的期待。
一、成语释义
成语名称:下车泣罪
出处:出自《汉书·循吏传》中关于召信臣的记载。据载,召信臣初到地方任职时,看到百姓生活困苦,不禁落泪,感叹自己未能尽职,导致百姓受苦。
字面意思:指官员到任后,因看到百姓受苦而哭泣,感到内疚和自责。
引申含义:比喻官员关心民生、体恤民情,具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仁爱之心。
二、成语用法与例句
| 成语 | 使用场景 | 例句 |
| 下车泣罪 | 形容官员关心百姓、有责任感 | 古代许多清官到任后,常常下车泣罪,以示对百姓疾苦的关切。 |
| 下车泣罪 | 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感慨 | 这位新上任的县令,一到任就下车泣罪,感叹世道艰难,百姓不易。 |
三、成语背后的历史背景
“下车泣罪”这一成语源于汉代,当时的官吏制度强调“以民为本”,注重官员的道德修养与政治责任。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官员会因为看到百姓的疾苦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甚至落泪自责,这种行为被视为“仁政”的体现。
四、成语的文化意义
1. 反映古代官德观念:强调官员应具备“为民请命”的精神。
2. 体现儒家思想:与“仁政”“民本”思想密切相关。
3. 激励后人:成为后世官员自我警醒、勤政爱民的典范。
五、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下车泣罪 |
| 出处 | 《汉书·循吏传》 |
| 含义 | 官员到任后因百姓疾苦而自责落泪 |
| 用法 | 描述官员的仁爱之心与责任感 |
| 文化意义 | 体现古代官德与儒家思想 |
通过了解“下车泣罪”这一成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代官吏对百姓的深情厚意,也能从中体会到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深刻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