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的典故原文】在古代文学中,“推敲”一词源自唐代诗人贾岛的一段创作经历,成为后世文人对文字斟酌、反复推敲的象征。这一典故不仅体现了古人严谨的治学态度,也反映了文学创作中字斟句酌的重要性。
一、典故总结
“推敲”的故事出自《唐才子传·贾岛》。贾岛在创作诗句时,为了一个字的用词反复思考,甚至在街上骑驴沉思,最终经过好友韩愈的指点,将原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改为“僧敲月下门”。从此,“推敲”一词便成为形容对文字反复斟酌、精心打磨的代名词。
这个故事强调了诗歌创作中语言选择的重要性,也展现了诗人对作品精益求精的精神。
二、推敲典故原文(节选)
> “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欲作‘僧敲’,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退之尹京兆,车骑甚严,岛不觉犯之,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韩立马良久,曰:‘作“敲”字佳。’遂与岛为布衣之交。”
——《唐才子传·贾岛》
三、推敲典故要点对比表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唐才子传·贾岛》 |
| 主人公 | 贾岛 |
| 故事背景 | 贾岛在创作诗句时,对“推”与“敲”二字犹豫不决 |
| 关键情节 | 在驴上反复吟诵,被韩愈发现并提出建议 |
| 最终结果 | 韩愈建议用“敲”字,贾岛采纳,二人结为朋友 |
| 典故含义 | 形容对文字的反复推敲与斟酌 |
| 文化影响 | 成为后世文学创作中追求语言精准的象征 |
四、结语
“推敲”不仅是贾岛个人创作态度的体现,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它提醒我们,在写作过程中,每一个字的选择都可能影响整篇作品的质量。无论是古人的诗词创作,还是现代的文字表达,都需要有“推敲”的精神,才能写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