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还全诗原文】“马革裹尸还”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十三首》之一,是古代将士英勇牺牲、忠魂归乡的悲壮写照。此句不仅表达了对战士英勇献身的敬仰,也寄托了对英灵归乡的深切期盼。
一、诗歌背景总结
“马革裹尸还”最早见于《后汉书·马援传》,原意是用马皮包裹战死者的尸体,象征将士为国捐躯,最终回归故土。后被文人化用,成为表达忠诚与牺牲精神的经典语句。
在李贺的诗中,“马革裹尸还”被赋予了更深层的情感和意境,展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思以及对英雄的缅怀。
二、全诗原文及释义
诗句 | 释义 |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 女儿为何不拿起武器,收复被敌人占领的国土? |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 请你暂且登上凌烟阁(功臣画像的地方),哪个书生能成为万户侯? |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孤灯一书生。 | 只知道钻研文字的老书生,天未亮就点着灯读书。 |
不须浪饮贪杯酒,已共平生一梦中。 | 不需要再沉迷饮酒,人生如梦,早已过去。 |
马革裹尸还,岂为封侯计? | 战死沙场,用马皮包裹尸体回来,难道是为了封侯吗? |
三、诗句赏析
“马革裹尸还”不仅是对战士的赞美,更是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它超越了功名利禄,强调了忠诚、勇敢与牺牲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推崇,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总结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后汉书·马援传》、李贺《南园十三首》 |
含义 | 表达将士为国捐躯、忠魂归乡的精神 |
文化意义 | 体现忠诚、牺牲与家国情怀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纪念英雄、歌颂爱国精神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马革裹尸还”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为理想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