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柯人的典故是什么】“烂柯人”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极具诗意与哲理的典故,源自《述异记》中的记载。它讲述了一个关于时间、人生与仙境的故事,寓意深远,常被用来比喻时光飞逝、人事变迁或对尘世生活的超脱。
一、典故
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有一位名叫王质的樵夫,在山中砍柴时遇到两位仙人下棋。他驻足观看,不觉天色渐晚。仙人邀请他品尝一种奇异的果子,王质吃后觉得非常香甜,便继续观棋。等他回过神来,发现手中的斧头已经腐朽,而周围早已物是人非,回到家中,亲人早已不在,人间已过去数百年。
这个故事反映了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也表达了对仙境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疏离感。
二、典故关键信息一览表
项目 | 内容 |
典故出处 | 《述异记》(南朝·任昉) |
主角 | 王质(樵夫) |
故事背景 | 东晋时期,山中遇仙人 |
核心情节 | 观仙人下棋,食仙果,斧柄腐朽,返家已历数百年 |
寓意 | 时间流逝、人生短暂、仙境与尘世的对比 |
文学意义 | 常用于表达对时光、人生、超脱的思考 |
后世影响 | 成为文人墨客常用典故,如李白、苏轼等均有引用 |
三、文化内涵与延伸
“烂柯人”的典故不仅是一个神话故事,更是一种人生哲理的象征。它提醒人们珍惜当下,同时也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在古代文人眼中,这种“超然物外”的体验,往往与道家思想相契合,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生命与宇宙的深刻思考。
此外,“烂柯人”也成为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常用来表达对往事的追忆、对时光的感慨,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四、结语
“烂柯人”的故事虽然简短,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智慧。它不仅是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华文化中关于时间、人生与理想的深刻表达。通过这个典故,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人对世界的好奇与想象,也能从中获得对现实生活的启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