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途灭虢出处于哪里】“假途灭虢”是一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是古代中国历史中一个著名的典故。这个成语原意是指借道经过他国,最终消灭了该国。后来多用来比喻借别人的名义或权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或者在利用他人资源的同时,最终将对方彻底消灭。
以下是对“假途灭虢出处”的总结与分析:
一、出处背景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假途灭虢 |
出处 | 《左传·僖公五年》 |
作者 | 左丘明(春秋时期史官) |
原文内容 |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
故事背景 | 晋国为了攻打虢国,向虞国借路,承诺事成后分其土地,但最终灭掉虢国后,也灭掉了虞国。 |
二、成语含义
“假途灭虢”字面意思是:借路去灭掉虢国。这里的“假途”指借道,“灭虢”指消灭虢国。后引申为:
- 借机行事:表面上借道或借力,实则另有目的。
- 恩将仇报:先施恩于人,后反手灭之。
- 权谋手段:使用策略和手段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三、历史故事简述
在春秋时期,晋国想要攻打虢国,但中间隔着虞国。于是晋国大夫荀息提出“假途灭虢”的计策,即先向虞国借路,承诺事成后与之共享土地。虞国君主贪图利益,答应了晋国的请求。晋国顺利攻下虢国后,回头便灭掉了虞国,实现了“假途灭虢”的目标。
这个故事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权谋斗争,也反映出当时政治中的尔虞我诈。
四、现代应用
应用场景 | 举例说明 |
政治领域 | 领导者借外部势力介入内部事务,最终控制局势。 |
商业竞争 | 企业通过合作或投资进入市场,随后排挤合作伙伴。 |
人际关系 | 利用他人信任获取信息或资源,事后背叛。 |
五、总结
“假途灭虢”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典型的权谋策略。它揭示了人性中贪婪与背叛的一面,同时也提醒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事务时要保持警惕,避免被表面的善意所蒙蔽。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历史人物或类似成语,可继续查阅《左传》或相关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