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阙拾遗是什么意思】“补阙拾遗”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对国家或社会事务的关心和参与,尤其是指官员或有识之士在朝中任职时,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朝廷的疏漏,提出有益的建议,以完善国家治理。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补阙拾遗,匡正君道。”后来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中也多次出现,如“补阙拾遗谁与同”,表达了他对朝廷政事的关注。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含义 |
补阙 | 指弥补朝廷的过失或遗漏,即纠正错误、填补空缺。 |
拾遗 | 指捡起被忽略的建议或意见,即补充未被采纳的良策。 |
“补阙拾遗”合起来,意思是:在朝廷中担任谏官或参政议政的人,负责指出皇帝或朝廷的失误,并提出有益的建议,以帮助国家治理更加完善。
二、历史背景与使用场景
内容 | 解释 |
出处 | 最早见于《后汉书》,后广泛用于古代文人诗作中。 |
使用对象 | 多用于形容有责任感的官员、士大夫或文人。 |
功能 | 强调对国家治理的参与感和责任感,体现士人的担当精神。 |
现代用法 | 有时也用于比喻对社会问题的关心和建言献策的行为。 |
三、相关诗句与人物
诗句/人物 | 出处 | 说明 |
杜甫 | “补阙拾遗谁与同” | 表达对朝廷政事的关注与无奈。 |
韩愈 | “补阙拾遗非我事” | 表示自己虽有心为国效力,但力不从心。 |
唐代谏官制度 | 设立谏议大夫、拾遗等官职,专门负责“补阙拾遗”职责。 |
四、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补阙拾遗”虽然不再特指古代官职,但其精神内核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 个人层面:鼓励人们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 组织层面:强调团队中的监督与反馈机制,促进内部改进。
- 文化层面: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士不可不弘毅”的责任意识。
总结
“补阙拾遗”原意是古代官员对朝廷政策进行监督与建议的职责,现多用于比喻对社会、国家事务的关心与参与。它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更是一种文化精神,体现了士人对于社会责任的担当与追求。